近日,霞浦县松城街道青福村草莓采摘园温室大棚里,一垄垄草莓秧苗枝叶茂盛、长势喜人,侍弄这个的是一名“85后”回乡创业青年董聪。“现在正是草莓采摘期,周末有不少游客前来采摘游玩。”看着一颗颗鲜红的草莓,董聪心里美滋滋的。
董聪,1989年出生,是一名典型的“农二代”。2014年,他放弃大城市工作回到乡村,追随父亲端起了“泥饭碗”,成为一名年轻的草莓种植户。
“草莓种植看起来容易,真正接触才知道实际工作量很大。”董聪告诉记者,施肥、翻耕、起垄、定植、浇水、覆膜等工作每项都得学习。
起初,董聪的种植方式全靠父亲传授,很快他发现了问题:传统栽培方式技术滞后,每年因病害、种苗质量、管理疏漏等导致死苗减产现象时有发生。
为了彻底解决草莓病害问题,董聪查阅大量资料,认真学习、研究大棚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等,不断向专业老师请教。通过边摸索、边实践,董聪从一名种植“门外汉”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新农人”。
随着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在掌握一定草莓种植技术后,董聪尝试引进草莓新品种。
“现在消费者尤其是年轻顾客倾向于追求水果精品化,因此,引进了一些符合年轻人审美和口感的新品种,如白色的越雪妃、隋珠及黑色系草莓真红美铃等。”董聪说。
然而,父亲却嘀咕着:“白色和黑色的草莓我从没见过,种出来能好吃吗?会有人喜欢吗?”
“老一辈有顾虑很正常,但年轻人总要走出自己的路子。”为此,董聪从村民手中流转10亩土地,与父亲的草莓园分开管理。“那段时间,我白天在草莓地干活,晚上上网找资料。”董聪说,其间,也遇到草莓种苗不合适、存活率低等问题,都想方设法去解决。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董聪的不懈努力下,新品种草莓试种成功,且个头大、口感甜,还有特殊香味,深受年轻顾客喜爱。在其影响下,父亲也慢慢改变观念,开始尝试种植草莓新品种。
在董聪看来,现代农业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才能延伸产业链条。除了种植草莓,董聪还开拓草莓采摘项目,在他的带动下,村民纷纷加入草莓种植行列,做起草莓采摘生意。目前,青福村草莓采摘基地面积236亩,平均亩产600公斤。
“为了增加效益,除种植草莓外,我们还进行瓜果蔬菜轮作,今年试种了一个番茄品种,很受顾客喜爱。未来,我们将在现有采摘项目基础上扩大规模,配套设置露营和烧烤区域,增加游客的体验感。”董聪表示。(闽东日报记者 吴枋宸)
来源:闽东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