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宣传是指在商业活动中,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商品或服务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以误导消费者做出错误的购买决策。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虚假宣传行为:
虚假广告
对商品或服务的性能、功效、质量等进行夸大或虚假描述,或隐瞒重要信息。例如,化妆品广告声称使用后可以瞬间美白、祛斑,但实际上这些效果可能需要长期使用甚至根本无法达到。
虚假标识
在商品包装、标签上标注虚假的信息,如虚假的产地、成分、生产日期等。例如,食品包装上标注的产地是某著名的优质农产品产区,但实际上该食品并非来自这个地方。
虚假演示
通过现场演示、对比等方式,夸大商品或服务的效果,误导消费者。例如,一些电子产品在演示中展示出超强的性能,但在实际使用中却无法达到演示的效果。
虚假口碑
雇佣他人进行虚假的评价、推荐,制造商品或服务受欢迎的假象。例如,一些商家通过虚假的消费者评价来提升商品的信誉度。
商品或服务不存在
宣称存在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商品或服务。例如,直播间运营者供应链出现问题,在消费者下单后无法进行发货交付,则有可能被认定构成虚假广告的违法行为。
商品信息不准确
商品的性能、功能、产地、用途、质量、规格、成分、价格、生产者、有效期限、销售状况、曾获荣誉等信息,以及服务的内容、提供者、形式、质量、价格、销售状况、曾获荣誉等信息,如果这些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对购买行为有实质性影响。
使用虚假或无法验证的信息
使用虚构、伪造或无法验证的科研成果、统计资料、调查结果、文摘、引用语等信息作证明材料的。例如,一些商家宣称其产品采用了某种高科技材料,但实际上并未进行相关验证。
虚构使用效果
经营者宣称商品或服务的效果,但实际上这些效果并不存在。例如,某些化妆品宣称可以快速去除皱纹,但实际使用效果并不显著。
其他
对商品特征的美化与夸大、商品原料的虚假宣传、商品产地的误导、商铺价格欺诈以及企业规模与经营状况的夸大等。例如,一些广告将普通食品宣传为具有保健功能,而实际上这些食品并不具备这些功能。
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还可能触犯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消费者权益造成损害。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应保持警惕,避免被虚假宣传所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