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人生在世,除却生死,皆是浮云!
确实生活就是如此,不外乎婚嫁丧娶与添丁,绝大多数人过的都是平凡无奇的日子。
人死后寻求安宁之地,挑选适宜的墓地,立碑于坟头,碑上刻记着死者的姓名、家系、生卒年月等信息,而立碑者及其立碑的日期通常刻在落款处。
我们都曾在清明时节,或是其他扫墓时刻,无数次见到“故、先、显、考、妣”这几个字,虽觉眼熟,但要问起它们的具体意义,恐怕超过九成的人们并不能准确道来,即便有所回答,也难以全面诠释。
那么它们究竟代表着什么意义,所指又为何呢?
01
源头到现代
或许有人心存疑虑,建墓立碑,这不是天经地义吗?实际上,最初的丧葬习俗中,墓碑并不存在,甚至连墓冢也尚未出现。
史前时期正值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埋葬习俗多为“墓而不坟”,即遗体仅在地表下浅处安葬,并无明显的地面标志,诸如墓碑之类。
随着夏商周三代的到来,宗法社会的构建促使“堆土成坟”的习俗诞生,这方便了后代追寻先祖、缅怀祭祀,相比难以辨识的“墓而不坟”,“堆土成坟”显然易于识别。
在我看来从“墓而不坟”向“堆土成坟”的转变,看似是人类的“精神境界”提升,带有更多“人情味”,但根植于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升,社会分工日益精细,使得人们开始具备条件和精力追求文明的表现。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堆土成坟”似乎已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寻根问祖、敬祖祈祭的需求。
如此墓碑以及附带的“墓碑文化”便应运而生。
一般来说碑文的撰写都有固定的结构,由标题、文章和结尾三部分构成。
标题部分会标明死者生前的身份与地位,文章部分则主要呈现立碑者对逝者的称呼以及他的名字,同时还可以简单描述逝者的出生地、家族背景和一生的概略。
而结尾部分则明确记载立碑者的身份和名字,以及树立墓碑的具体时间。
02
具体含义
那么这几个词语又都是什么含义呢?
“故”这个字在我们的生活中属实常见,故事、故意、缘故等,但是在墓碑上只代表一个含义,那就是“逝去”,它同样代表着对已故之人的称呼,用以回避直呼“死”字。
“先”与往在古代字义相通,都暗指往生与过去。
但相较而言,往字在墓碑上的出现频次稍胜一筹,这两个字尽管都指向已逝之人,旧字却多了一层对先辈追思与敬意的内涵。
回溯古代频繁的战乱和天灾迫使许多人离乡背井,为生计他乡寻路。
这些人中有人或因疾病缠身,或因体质薄弱,不幸离世。
由于交通不发达,尸体难以运返祖籍安葬,故在异乡长眠,直至有朝一日能迁回。
再加上现代丧事大多由亲属打理,因此这两个字的使用渐渐减少。
“如丧考妣”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它表达了一个人失去双亲般的极度悲痛。
“考妣”即分别指父亲和母亲,据史书记载,“考妣”一词最早源于《诗经尔雅》。考,父之称;妣,母之谓,均是对父母的尊称。
既然如此何以此词不通用于日常,而仅见诸墓碑?古人称父母为家父、家母,称他人父母则用“令堂”和“令尊”。
一旦父母仙逝生前之称呼便不再适用,为尊重在世者,故而“考妣”一词应运而生。
碑上“考”字多列于“妣”字之右,古人男权社会,尊男卑女之风盛行,是以男右女左,贵贱有别。
而且自古书写多从右始,即便今日撰写对联,亦遵循此序,故“考”居右,“妣”位左。
“显”字与先字音近而用异,且非人人可配,如明张溥《五人墓碑记》:“高爵显位”,其中显字含显赫、显达之意。
即便如此“显”字之用仍有诸多制约,仅限于家族长辈或德高望重者。
我们能在石碑上看到“先显考”等称谓,这些字汇的结合,表达了子女对父母的深深祝福。
同时不仅仅是字词,古代丧葬习俗也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区分。
03
千年祭祀习俗的变迁
祭祀的根源可追溯至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与依赖。
在科技尚不发达的往昔,大自然的神秘现象让人们心中生出了神灵的想象,普遍认为天地间万物皆蕴含神力。
为了赢得神灵的庇护,人们开启了各样的祭祀仪式,期盼通过供献祭品、诵念祷言等方法得蒙神灵的眷顾。
祭祀涉及对天神、地祇和人鬼三个层面的尊崇,天神涵盖如日月之神等,地祇则包含山川河湖等神祇,而人鬼则为人类祖先与历代圣贤之灵。
这些被尊奉的神灵被视作庇佑世间万物的神圣力量,人们通过祭祀活动抒发敬意与感恩之情。
古代中国的祭祀典礼庄重且严正,参与者需遵守严格的斋戒仪式,为的是达到身心的洁净与统一。
在祭祀过程中层层递进的迎神、奠玉帛、进俎、初献、亚献、终献、撤馔、送神、望燎等环节无不散发着庄严与虔诚的氛围。
昔日的祭祀规制逐步演变,现今仅存清明与冬至祭祖等习俗。
除了上面这些,我想大家应该还有一个内容也需要弄清,那就是“享年”和“终年”。
04
"享年"与"终年"
“享年”与“终年”在汉语中,虽一字之差却蕴含着微妙的情感与亲疏之别。
“享年”一词,充满敬意与尊崇,专用于过世之人,尤指那些对国家和社会奉献卓越者,或是在世时享有较高名望之人。
当这些人辞世,“享年”一词便成了标示他们一生荣誉的象征。
相对而言,“终年”一词则更为中性,用于描述个体生命的自然终结。
它不偏不倚纯粹陈述事实,不带任何情感色彩,由于其通用性强,适用于所有人。
如在撰写死亡通知时对其他敬语把握不定,选择“终年”则较为安全,不会失礼。
“享年”与“终年”的选择,也受撰文者与死者关系亲疏的影响。
关系较近者,不论死者是否作出突出贡献,常会使用“享年”以示亲近与敬意,而关系较远,则多用“终年”。
民间还有以年龄为区分的标准,如不满20岁过世者常在讣告中用“夭年”;20至60岁之间为“终年”;60至69岁用“享年”;而能长命百岁者,则用“天年”。
05
三根香的含义
除了上面那些讲究,不知道大家是否发现我们中国人上香大多数情况总是三根。
三炷香的寓意深远,燃香规矩不容小觑。
要明白华夏土地除儒家外,佛、道二家亦深入人心,连儒家在岁月长河中也恪守敬香三炷的隐秘规则,其背后不无道理。
老子垂教《道德经》,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道家视三为万物之源,而古人赋予“三”多的意义。
所以点燃三炷香,象征对神佛敬畏,数量上的一分一毫,皆不能随意更动。
在佛家眼中,人有“贪、嗔、痴”三毒,战胜此三者,需凭借“戒、定、慧”三学。
于是初香居香炉之中心,寓意“戒”,希望借此洗涤陋习,开启新生;次香在右,代表“定”,意在坚毅守志;末香位左,象征“慧”,盼能智慧应对世事。
此外右象征杀伐,故以左上,即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敬香。
若香需熄灭忌直接吹熄,而应轻晃熄之,因古人认为口气不洁,直接吹香是对神明的亵渎。
与此同时三炷香又表示对佛、法、僧——永恒三宝的供奉。
中间为佛最尊;右为法,左为僧,且,中、右、左依次插香,不得错乱,错则有失敬意。
不论是各种文字的使用还是说上香的讲究,这些都是我们祖先代代流传先来的,应当是谨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