颔联和颈联是什么意思(对联基本规则)

对联基本规则


根据教学大纲的安排,这一课时的主题是“对联基本规则”。

对联,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标识与符号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种独立文体。我们学习和掌握对联的基本规则,必须了解什么是对联?它的特征是什么?关于对联的定义及其特征,长期以来在各种版本的典籍中,有不同的表述方式。2007年6月,中国楹联学会组织联界的有关专家,对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制定、颁布了《联律通则》,并于2008年10月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这在当今联界已经达成共识,成为进行对联创作、赏析、评审的统一的依据和规则。《联律通则》包括引言、基本规则、传统对格、词性从宽范围、附则等章节,表面上看文字不多,但是涵括的内容却非常繁杂。今天我们这一课时就是讲解其中的“基本规则”部分。在《联律通则》中,把对联的“基本规则”归纳为六个方面,即: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等,亦称之为“六要素”。如果展开来讲述,根据我的经验,一个半学时是不够的。显然,我们需要梳理出一个更加简约的掌握对联基本规则及相关知识的途径和思路。今天,不妨我们就来作一个尝试。

首先,把握对联的定义。什么是对联?对联,是两行对仗且意联的文字所组成的独立文体。这个定义,是我们掌握对联基本规则及其特征的一把钥匙。注意,这里有四个关键词:“两行”、“对仗”、“意联”、“独立文体”;而重中之重是“对仗”。我们必须牢牢地记住它们。

我们来逐一讲解。一是,“两行”,就是对联由上联、下联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这也就是基本规则“六要素”里的“字句对等”。例如,清代陈夔龙题澄澜堂联:

山横马迹,渚峙鼋头,尽纳湖光开绿野;

雨卷珠帘,云飞画栋,此间风月胜洪都。

澄澜堂位于无锡著名园林之一的鼋头渚。平静清澈谓“澄”,波浪起伏为“澜”,取名“澄澜”意为在此可观赏太湖烟波之变化。上联,“马迹”,远处有马迹山。“绿野”,绿色的原野。上联是讲眺望山形若骏马奔驰,近览岩屿似鼋头入湖,山色湖光尽收眼底,澄清碧绿,气象万千。下联,“雨卷”、“云飞”句化自王勃《滕王阁》诗句:“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洪都”,指江西南昌,是滕王阁所在地。下联则赞澄澜堂清雅瑰丽,可与著名的滕王阁媲美。这副对联是登临绘景之作,突出表现了鼋头渚的美艳和澄澜堂的宏伟。上联尾句中的“开”字,令人豁然开朗,心醉神迷;下联尾句中的“胜”字,则使人美不胜收,回味无穷。这是一副十五言联。上下联各三句,分别是四四七句式,一一对等。这就是“两行”的涵义。

二是,“意联”,就是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相关联。这也就是基本规则“六要素”里的“形对意联”。例如,

电影院中看电影;

图书馆里读图书。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

从文字形式看,对得似乎不错,字词相对极其工稳。但是,上下联的语意、内容毫无关联,没有表达同一的主题,就不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对联。我们称其为“无情对”,而不叫“联”。例如,清代著名教育家孙星衍的自题联:

莫放春秋佳日过;

最难风雨故人来。

作者是江苏常州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进士,以诗学著名,为毗陵七子之一,曾主讲于杭州诂经精舍、南京钟山书院、扬州安定书院等。上联,“佳日”,指温煦晴朗的日子。作者以“莫放”二字起句,真切地反映了对“春秋佳日”美景令人赏心悦目的盎然兴致,同时还暗寓春种秋收之意,勉励自己珍惜美好年华。下联,“风雨”,风和雨,比喻危难和恶劣的处境。“故人”,旧交,老友。不避风雨而登门造访的朋友,自然是难能可贵的推心置腹的患难之交了,应当格外看重这样纯朴真挚的友情。作者用“最难”二字暗指“风雨”并不单单是自然界的狂风暴雨,还寓指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联语上下联之间是递进的关系,如行云流水,选取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常实则具有典型意义的情景,含意深邃,发人深省,上下联共同围绕一个主题,营造出勉己励人的意境情调。这就是“意联”的涵义。

三是,“独立文体”,就是对联必须是独立使用的,凡存在于、附属于诗词辞赋等其它文学作品中的、并未摘录出来独立使用的对句,不能成其为对联。例如,唐代诗圣杜甫《七律·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登高》被誉为“唐人七律第一”。诗作前四句写景,描绘的是诗人登高时的所见所闻,即秋季江边的空旷寂寥的景色。后四句则抒情,抒发的是诗人自己的遭遇,以及老无所依的“九重悲情”。

在律诗中,第三、第四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称颔联;第五、第六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称颈联。颔联、颈联都是对仗句,但它附属于律诗,没有单独使用,就不能称其为对联。这就是“独立文体“的涵义。

四是,“对仗”,这是重中之重。“对仗”,是对联文体的本质属性,即任何一副对联,都必须对仗。这就是对仗律。所谓“对仗”,包含“词语对偶”和“声调对立”两个方面。这是楹联的灵魂和精髓。

所谓“词语对偶”,包括三个主要含义:(1)上下联处于相同位置的字(词),其词类属性相同,(按现代汉语语法,即名词、动词、形容词、颜色词、数目词、方位词等,各自一一相对)。这就是基本规则“六要素”中的“词性对品”。(2)上下联所对应的词组的构成、词义的配合等,彼此对应平衡,(按现代汉语语法,即偏正结构、并列结构,以及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动补结构等,各自一一相对)。这就是基本规则“六要素”中的“结构对应”。(3)上下联句的句读节奏保持一致。(句读节奏的确定,既可以按“声律节奏”以二字而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以语意的自然停顿处来确定节奏点。声律节奏与语意节奏有时一致,有时并不一致。如,“风云三尺剑”,按声律节奏为“风云/三尺/剑”,按语意节奏为“风云/三尺/剑”,二者是一致的。又如,“于无声处听惊雷”,按声律节奏为“于无/声处/听惊/雷”,而按语意节奏为“于/无声处/听/惊雷”,二者是不一致的。)。这也就是基本规则“六要素”中的“节律对拍”。

例如,清汪炳璈题贵阳涵碧亭联:

水从碧玉环中出;

人在青莲瓣里行。

贵州贵阳市南,有贯通南明河南北两岸的一座桥,其上建有涵碧亭。“碧玉”,比喻澄净、青绿色的自然景物。“碧玉环”,喻指桥虹,也即拱桥。拱洞与倒影相合如“环”而圆。上联写碧水荡漾,清澈的河水从桥孔里奔流而去,好似自碧玉所制之环中涌出一般,显得莹晶湛碧,格外诱人。“青莲”,青色莲花。“瓣”,指花的分片。下联写青莲盛开,尽兴的游人乘一叶叶扁舟在水中飘荡,如同坐在青莲瓣里一样悠然自得,就连那连接两岸的长桥,望去也似一片青莲花瓣,自是迷人。此联巧妙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浅浅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极切亭名“涵碧”,形美意丰,别有神韵。我们来分析这副对联“词语对偶”的基本特征:(1)词性对品。上下联相应位置的“水”“人”、“玉”“莲”,以及“环”“瓣”,均为名词相对;上下联相应位置的“从”“在”、“出”“行”,均为动词相对;上下联相应位置的“碧”“青”,均为颜色词相对;而“中”“里”,则是方位词相对。(2)结构对应。上下联相应位置的“碧玉”、“青莲”,以及“碧玉/环”、“青莲/瓣”,均为偏正结构。再从句子的结构分析,上下联七言句,分别相应为主状谓结构。(3)节奏对拍。上下联均为二、二、二、一节奏而对拍。这就是“词语对偶”的基本要求。

又如,民国孙肇圻题湖上草堂联:

眼前风景不殊,宛披摩诘画图,别墅辋川开粉本;

湖上秋光如许,可有渔洋诗笔,夕阳疏柳写新词。

湖上草堂位于无锡蠡园。上联,“摩诘”,即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字摩诘,晚年退居兰田(今陕西兰田)辋川别墅。“别墅”,指另建的园林游玩憩息的处所。“辋川”,水名,在陕西兰田南。王维晚年曾集其诗以名《辋川集》,又自画其山水以名《辋川图》。“粉本”,画稿。下联,“如许”,这样。“渔洋”,即清诗人王士禛,号渔洋山人。“夕阳”,王渔洋有咏《夕阳楼》诗:“仆射陂頭踈雨歇,夕阳山映夕阳楼。”联语清疏雅致,想像联翩,湖山风光之胜,如画如诗,情寓景中,意在草堂之外。我们来分析这副对联“词语对偶”的基本特征:(1)词性对品。上下联相应位置的“眼”“湖”、“风景”“秋光”、“画图”“诗笔”、“别墅”“辋川”“夕阳”“疏柳”、“本”“词”,均为名词相对;上下联相应位置的“不”“如”、“披”“有”、“开”“写”,均为动词相对;上下联相应位置的“殊”“许”、“粉”“新”,均为形容词相对;上下联相应位置的“前”“上”,为方位词相对;上下联相应位置的“宛”“可”,为副词相对;上下联相应位置的“摩诘”“渔洋”,人名(专用名词)相对。(2)结构对应。上下联相应位置的“风景”“秋光”、“别墅”“辋川”“夕阳”“疏柳”、“粉本”“新词”,均为偏正结构;上下联相应位置的“画图”“诗笔”,均为并列结构;上下联相应位置的“摩诘画图”“渔洋诗笔”,均为偏正结构;而“别墅辋川”“夕阳疏柳”,均为并列结构。再从句子的结构分析,上下联三个分句分别相应为状主谓、动宾和主谓宾结构。(3)节奏对拍。上下联均为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一、二节奏而对拍。这就是“词语对偶”的基本要求。

这里,需要说明的有三个情况:

(一),我们现在(包括《联律通则》)所讲的所谓词性、词类、结构的一些概念,是以现代汉语语法来予以表述的。但是,古代汉语是没有语法的,没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之分类,也没有主谓宾之类的概念。古人属对一般把字分作实字、虚字、助字和半虚半实字。其定义是:“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实、虚、死、活”,就是古人的词性概念。

实字:天、地、树、木、鸟、兽、鱼、花、人……

半实字:文、武、威、术、气、力……

虚字(活):吹、腾、升、奔、流、进、出……

虚字(死):高、长、清、新、柔、美、大……

半虚字:上、下、里、外、中、间、左、右……

助字:者、乎、然、则、乃、于、也、哉……

与现代汉语语法词性的分类对照,所谓的“实字”都是名词;“半实”是抽象名词;“虚字(活)”是动词;“虚字(死)”是形容词;“半虚”,除方位词外,还包括一些意义比较抽象的形容词和时间词;“助字”就是包括现在所说的连词、介词、助词等虚词。古人属对的要求是:“实对实,虚对虚,死对死,活对活”。这一点,在我们赏析古人作品的时候,必须予以注意。

(二),在讲到“词语对偶”时,需要特别讲一下当句自对的修辞手法。所谓“当句自对”,是指在上下联各自的联文中,一些字词或句子与另一些字词或句子各自成对。例如:清阮元题杭州贡院联:

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

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

旧时乡试通常三年一次,都是秋天在省城举行。此联首先点出时间为“桂子香时,槐花黄后”。而这喜获丰收的金秋岁月,正是“下笔千言”,抒怀写意的大好时节。接着又写“出门一笑”,喜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实际是对入场考生的激励和鼓舞,以“月满”喻指圆满称心,用“潮来”喻指思潮敏捷。此联措辞平实,寓意浓郁,实为佳作。此联在用词结构上,乍一看,上下联并不对应平衡,有人会问“桂子香时”怎么能对“西湖月满”?“槐花黄后”怎么能对“东浙潮来”?但实际上,作者在修辞手法上,恰恰就采用了自对法。你看,“桂子香时”对“槐花黄后”;“西湖月满”对“东浙潮来”,不仅词性结构一致,而且平仄交替、相对,非常工稳。

又如,民国由云龙题西山联:

爽气朝迎,定将上作祥云,下为甘雨;

珠帘暮卷,恰值招来新月,舞罢明霞。

西山位于云南昆明市西南部。上联,“爽气”,指明朗开豁的自然景象。“祥云”,祥瑞的云。“甘雨”,及时雨。下联,“珠帘”,珍珠缀成的帘子,唐王勃《滕王阁》诗有“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之句。联语用比喻和拟人手法,描写西山朝暮的景色,气势雄浑,清丽明朗,引人入胜。这副对联的结尾两个分句,细察之,上下联句子结构是不同的,“上作祥云”与“招来新月”、“下为甘雨”与“舞罢明霞”,是构不成“词语对偶”的,但是,这副联采用了当句自对的修辞手法,上联之“上作祥云”与“下为甘雨”成对,均为主谓宾结构;下联之“招来新月”与“舞罢明霞”成对,均为动(补)宾结构。

再如,清陶澍题一笠亭联:

游目骋怀,此地有崇山峻岭;

仰观俯察,是日也天朗气清。

“一笠亭”,为上海豫园一景。陶澍化用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语句进行调整组合,使之成为一副洒落有致的写景联。此联联语也是采用当句自对之修饰手法。有人会问:“游目骋怀”怎么对得起“仰观俯察”啊?“崇山峻岭”怎么能对得起“天朗气清”啊?实际上,上联之“游目”对“骋怀”,“崇山”对“峻岭”;而下联之“仰观”对“俯察”,“天朗”对“气清”,都是属于当句自对,词性结构对仗,平仄和谐,也是非常工稳的。

(三),在强调“词语对偶”的时候,要注意避忌“合掌”与“不规则重字”。

所谓“合掌”,是指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意义相似或相同的现象。例如,

神州一派春色;

祖国无限生机。

岁增岁岁风光好;

年复年年气象新。

启后承先兴大业;

开来继往展宏图。

这些联句中,类似“神州”与“祖国”、“岁”与“年”、“启后承先”与“开来继往”等,几乎都用同义、近义词相对,属于合掌。

所谓“不规则重字”,是指一副对联中出现两个或多个相同的不规则字。在运用“重字修辞”技巧时,必须做到上下联中与重字相对应的必须是另外一个重字,即规则重字。例如,清吴锡麒的自题联:

有山有水有亭林,映带左右;

可咏可觞可丝竹,怀抱古今。

“映带”,景物互相忖托,彼此相连。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咏”、“觞”,指吟咏诗词和酣畅饮酒。“丝竹”,我国对弦乐器(如琵琶、二胡等)与竹制管乐器(如箫、笛等)的总称,也用以泛指音乐。王羲之《兰亭集序》:“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怀抱”,胸襟、抱负。此联深受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感染,用笔极为凝练,笔端富有激情,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读来既诱人又感人。联语中,上联中出现三个“有”字,且分别与下联相应位置的三个“可”相对,这就是规则重字的修辞手法。规则重字不仅确保了上下联之间完美的对称性,而且增加了联语的难度和趣味性。

又如,题西子故里联:

泛棹我难寻,叹尔随人千里去;

浣纱人不见,倩谁伴我五湖游。

联语中,上下联各有一个“我”字和一个“人”字,且分别在相同位置上的互相有规则地相对,这也是规则重字,同样属于“重字修辞”。

再如,某大学挽季羡林先生联:

文望起齐鲁,通华梵,通中西,通古今,至道有道,心育英才光北大;

德誉贻天地,辞大师,辞泰斗,辞国宝,大名无名,性存淡泊归未名。

但是,联语中出现三个“名”字,而其中两个与“道”字相对、一个与“大”字相对;联语中还有两个“大”字,一个与“名”字相对、一个与“至”相对,这就是属于“不规则重字”,属于违律。

与“词语对偶”一起构成“对仗”的另一个方面则是“声调对立”。

所谓“声调对立”,也包括三个主要含义:(1)上下联本句之内的若干节奏点上要平仄交替;而上下联对应的节奏点上要平仄相反。(2)多句联的各分句之句脚要平仄交替。(3)上联尾字用仄声,下联尾字用平声。这就是基本规则“六要素”中的“平仄对立”。其中,(1)是重点与难点。为便于大家记忆,不妨以七言律诗句式为例,按声律节奏(二字一节)基本平仄交替安排的格式有两种:

平起: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由此可推出五言格式,一般就是: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而六言的格式,一般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由此,也可以推出四言的格式。

关于(2),句脚交替常见的格式有马蹄格(……,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朱氏规则(……,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李氏规则(……,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在实际创作中,一些作者不是很关注句脚交替的规则,在评审中,一般以上述几种格式为佳,对那些句脚有交替但无规则可循者,一般也予以认可。。

例如,民国胡君复题白龙庵水榭联:

烟柳倚槛看,高城日暮,风景依然,长与钓游留胜迹;

沧桑随烛转,旧壁纱笼,题诗安在,莫将裙屐换浮名。

作者是江苏武进人,生于清朝末年,民国时任职于上海商务印书馆。白龙庵始建于明洪武初年,位于常州西门外虹桥东首之白龙桥一侧。旧时沿河遍植林木,柳丝如烟,风景绝佳。上联,“钓游”,垂钓与游玩。下联,“裙屐”,裙子和木底鞋,后泛指富家子弟的时髦装束。上联写景,下联抒情,由景入情,由近及,情景交融。我们来分析这副对联的“声调对立”的基本特征:(1)上联各分句的节奏点,分别符合五言、四言、四言与七言的格式,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各分句的节奏点,也分别符合五言、四言、四言与七言的格式,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符合本句之内的节奏点平仄交替的要求。与此同时,上下联对应的节奏点符合平仄相反的要求。(2)上联四个分句的句脚为平,仄,平,仄;下联三个分句的句脚为仄,平,仄,平。符合平仄交替(李氏规则)的要求。(3)上联仄声收尾,下联平声收尾。这就是“声调对立”的基本要求。

又如,民国汤寿潜题江苏南京莫愁湖胜棋楼联:

湖水本无愁,问如何千古英雄,只许一楼分黛色;

佳人空绝代,看多少六朝金粉,更谁此地斗娥眉。

联语即景而抒怀古之幽情,遣词典雅清丽,一“问”一“看”,无尽感慨横生。以湖映楼,以英雄衬美人,结构尤见匠心。我们来分析这副对联的“声调对立”的基本特征:(1)上下联各分句的节奏点,分别符合五言、七言(其中“问”、“看”为一字领,可不计节奏)与七言的格式,即上联为“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各分句的节奏点,也分别为“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符合本句之内的节奏点平仄交替的要求。与此同时,上下联对应的节奏点符合平仄相反的要求。(2)上联三个分句的句脚为平,平,仄;下联三个分句的句脚为仄,仄,平。符合平仄交替(马蹄格)的要求。(3)上联仄声收尾,下联平声收尾。这就是“声调对立”的基本要求。

这里需要说明的两个情况:

(一),关于平仄声调问题。每个字都有声调,我国北方地区,有三至四个声调;南方地区复杂一些,有五至八个声调。现行的普通话统一为四个声调,就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古人则依循“平水韵”,也是四个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声,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这就是我们一般称为“新四声”“旧四声”。我们联界实行双轨制,两者都可以遵用,但,同一副对联中不可混用。对对联爱好的初学者,或在中小学对联教学中,建议使用新四声。

(二),就是刚才讲到的,在五言、七言律诗句式中,有一种句式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由于“一三五不论”而易产生仄收句尾三仄,或平收句尾三平的现象。“三仄尾”在古人律诗中偶有所见,《联律通则》中要求尽量避免出现;但“三平尾”则是对联联创作的大忌。例如,新春联:

一年春作首;

万事公为先。

此联意境不错,但下联后三字为平声字,犯了“三平尾”毛病。可将“公”字改为“善”字。

符合“词语对偶”与“声调对立”这两个基本特征,就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对仗”,再加上“两行”、“意联”与“独立文体”的要素,就可以创作出一副名副其实、中规中矩的对联,甚至是对联精品。这就是对联基本规则的主要内容,这也许是最为简约的关于对联及其格律的表述形式。至于对联修辞方面的内容和知识,属于更高层次的范畴,可以在创作、鉴赏的实践中,不断地充实、提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