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识是哪八识(如何打破生命的枷锁)


如何打破生命的枷锁

自由,是天赋人权,我深以为然。

我们渴望自由,可事实上,每个人又都生活在或多或少的枷锁当中。有些生命的枷锁,我们无能为力。还有一些,则是自已给自已套上的。

姜有能老师在容元修行课中,把生命的枷锁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宇宙带来的时空枷锁。宇宙是三维空间加一维时间构成的四维时空,就好比是如来佛的掌心,我们的肉身怎么也翻不出去。

第二类是身心的束缚。认知高的人,身心的束缚会少很多。有很多所谓的枷锁,其实是不存在的。哪怕只在理上悟道,很多枷锁都自然打开。

第三类是业力使然。累世的业力决定了我们今生的样子,不修行的人,生命就在业力枷锁中轮回流转。生命中还有另一种力量叫愿力,愿力能最终让我们打破业力的枷锁,跳出生命的轮回。所以,容元修行课设计为四个次第:基础班、实修班、实证班和行愿班。行愿班就是要在人间修行,度化众生,也被众生所度。

第四类是世界大势。常言道,形势比人强。大势是个人力量无法改变的,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比如,今年开始进入为期20年的离火大运,文化和科技的高速发展就是这20年的大势。

那么,如何打破生命的枷锁呢?

姜老师在容元修行课基础班第七讲中,以佛法的八识为模型,给出了打破生命枷锁的具体方法,那就是--转识成智。


佛法中的八识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主要通过五种感官来接收外界的信息;意识则负责思考、判断和决策;末那识执着于自我,产生我执;阿赖耶识则是储存所有种子的仓库,包含了过去的经验、习惯和潜在的业力。


四智分别是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大圆镜智如同一面清净无染的镜子,能够如实反映一切事物;平等性智消除了分别心,使人们能够平等对待一切众生;妙观察智能够敏锐地洞察事物的本质、差异和规律;成所作智则能够有效地付诸行动,实现目标。


四智是从八识转化而来,要想打破生命的枷锁,就要转识成智。从八识到四智的转化,就是修行的过程。通过对八识的净化和升华,可以开启四智的智慧之门,从而打破生命的枷锁,获得真正的自由,得大自在。

姜老师说,八识的转化是有难易之分的。相对来说,第六、第七识的转化要容易些,前五识和第八识的转化要难得多。佛法上叫做“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意思是通过当下的努力修行,可以开启六七识的转化过程,而五八则需要达到一定的果报后才能完成转化。


八识是如何转化为四智的呢?

首先,第六识是意识。意识的转化是关键。意识在八识中起着主导作用,通过对意识的训练和提升,可以减少错误的判断和决策,培养正知正见。这也是容元修行课基础班的主要目标。

当意识不再被杂念所左右时,就能够有意识地专注起来,这也叫借假修真。有意识其实是假,潜意识才是真,我们真正要修的是潜意识专注。有了潜意识专注,就可以逐渐开启妙观察智,以更加敏锐和准确的方式洞察事物。


其次,第七识末那识的转化也非常重要。末那识的我执是产生烦恼和冲突的根源。为什么我们总觉得有枷锁加身呢?主要是有个“我” 存在。通过修行,放下自我执着,培养平等心和慈悲心,可以开启平等性智。平等性智让我们能够超越个人的利益和偏见,以更加客观和公正的态度看待他人和事物。


然后,前五识是我们执着有“我”的证据。要想把眼耳鼻舌身从对“我” 的认知中剥离开来,谈何容易!这就需要证得一定的果报后,才能彻底认知到五蕴皆空,从而放下执着,开启成所作智。

我们的贪嗔痴都跟五蕴相关,当我们识知到五蕴的本质是空性时,贪嗔痴也就放下了。当我们愿意放下越多,所得反而更多。这就叫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道家称之为无为而无不为。

最后,阿赖耶识的净化是根本。阿赖耶识中储存着过去的业力和种子,只有通过不断地修行和积累善业,才能净化阿赖耶识,开启大圆镜智。大圆镜智让我们能够拥有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获得真正的无上智慧,从而彻底打破生命的枷锁,得大自在,修成正果。


所以说,

修行的过程,就是打破生命枷锁的过程。

修行的方法,就是以八识为模型树立正知正见,实修实证,发愿行愿。

修行的目标,就是转识成智,得大自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