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知与行|加快培养造就大批人工智能人才

■人工智能人才作为新时代的战略资源,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不仅是技术研发的核心驱动力,更是连接理论与实践、创新与应用的重要桥梁

■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积极搭建国际化的人才交流平台,举办各类人工智能学术活动,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河北开展合作研究和创新创业

■着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完善人才激励制度,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形成支持人工智能人才发展的良好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人工智能发展,人才是关键要素。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的重要论述,把握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态势,加快培养造就大批人工智能人才,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人工智能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今时代,人工智能正在蓬勃发展且已在全球范围引发深刻的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在移动互联、大数据、超级计算等新技术的驱动下,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从国际竞争格局来看,人工智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其竞争涉及技术研发、商业应用、国家安全等,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自动驾驶技术、芯片算力、语音助手和智能生态等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从国内区域竞争来看,人工智能产业正成为各地竞相发展的新热点。在此背景下,要想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紧紧抓住人工智能发展机遇,促进人工智能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河北具有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拥有发展人工智能的产业基础和相对优势。从河北发展内在需求来看,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能够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资源消耗。同时,人工智能还能催生新的产业形态,如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居、智能医疗等,可为河北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供广阔空间。积极发展人工智能,不仅可以加速河北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还能增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提升河北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向上突围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人工智能发展必须紧紧抓住人才这一要素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已经从一个概念转变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在这一进程中,人工智能人才作为新时代的战略资源,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不仅是技术研发的核心驱动力,更是连接理论与实践、创新与应用的重要桥梁。

人工智能发展高度依赖于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人工智能无论从理论研究到应用开发,从技术创新到产业推广,还是从战略谋划到战略实施,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人才支撑。人工智能人才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熟悉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前沿技术,能够持续探索新技术、新方法,突破技术瓶颈,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迭代升级。同时,人工智能人才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领域落地生根的关键力量。他们不仅能够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提升其智能化水平,还能够通过跨界融合,催生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当下,人工智能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核心领域。随着各国纷纷加大投入以抢占发展制高点,人工智能人才日益成为决定竞争胜负的关键要素。只有培养和集聚一支规模庞大、素质卓越的人工智能人才队伍,才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

河北在人工智能人才建设方面虽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存在差距,高端人才匮乏成为制约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瓶颈。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领域,省内人工智能人才主要集中在应用开发和工程技术领域,而在基础理论研究、算法设计、数据分析等核心环节存在明显短板,特别是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从人才培养体系来看,河北高校和职业院校的人工智能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不够科学合理,尚未完全适应行业快速迭代的需求,在教学内容、实践环节等方面与产业发展存在脱节现象。从人才引进机制看,河北与发达地区相比,在科研环境、生活待遇、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吸引力相对不足。从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来看,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还不够紧密,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发挥。综上所述,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瓶颈问题亟待破解。只有高度重视人才,将其作为加快发展人工智能的核心要素,积极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才能走出人工智能人才短缺的困境,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多措并举加快造就大批人工智能人才

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人才是推动技术进步的核心要素,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河北要坚持系统谋划、精准施策,加快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工智能人才队伍,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人才。高校应根据自身优势和特色,合理设置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构建从本科到研究生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本科教育阶段,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基础理论知识以及良好的编程能力和算法思维,同时加强跨学科课程建设,开设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伦理、法律、管理等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在研究生教育阶段,鼓励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开展联合培养项目,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职业院校要紧密结合发展需求,开设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类专业,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加强人工智能人才的继续教育和培训。针对在职人员大力开展各类人工智能技术培训,提升其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支持企业与高校、培训机构合作,开展定制化的人才培养项目,通过产学结合的模式,将教育资源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为企业输送更多符合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鼓励人工智能人才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和专业认证考试,及时了解行业前沿动态,拓宽视野,不断提升在专业领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制定更加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高端人才汇聚河北。要设立人工智能人才引进专项基金,为高端人才提供科研启动资金、住房补贴、子女教育等全方位的保障措施。以河北机器人产业、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等为重点,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积极搭建国际化的人才交流平台,举办各类人工智能学术活动,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河北开展合作研究和创新创业。充分发挥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积极从京津引育高端人才,畅通人才资源共享与流动渠道,有效推动人才协同。

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通过共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条件的企业要加大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投入,主动参与高校课程设计和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项目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将企业的实际需求融入教学和科研,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建立健全人工智能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优化创新生态体系。加强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技术标准体系,为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技术支撑。积极参与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和规则的制定工作,逐步提升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参与度与影响力。着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完善人才激励制度,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形成支持人工智能人才发展的良好生态。

(□王建强 作者系省社科院人力资源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