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的开国皇帝名叫拓跋珪,是盛乐登基的唯一的皇帝。
公元371年,拓跋珪出生于参合陂北行宫,他是拓跋寔的儿子,什翼犍的嫡孙,母亲是献明贺皇后。
公元376年,前秦苻坚派他的儿子攻灭代国的时候,拓跋珪才六岁。国家败亡,皇室大乱,贺氏带着年幼的拓跋珪开始了流亡生活。他们先是逃往漠北避难,后到贺兰部、刘库仁部寻求保护,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得到了代国的众多旧臣。在十年的流亡生涯中,拓跋珪尝遍了人间的苦辣酸甜,同时也磨砺了作为一代帝王矢志不渝的品格。
此前,前秦与东晋展开了一场生死大战,前秦苻坚率举国之兵进攻东晋,在肥水之战中,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军。此后,北方大乱,群雄并起。在各国混战、此消彼长的过程中,拓跋鲜卑也在战乱的夹缝中顽强地发展着。
《魏书》记载,登国元年(公元386年)春正月,在舅父贺讷以及拓跋诸部大人的拥戴下,拓跋珪在牛川(今呼和浩特东南)纠合旧部,召开部落大会,恢复代国,即代王位。拓跋珪虽然年纪轻轻,但历经多年磨难,胸中自有建国良策。很快,代王拓跋珪以长孙蒿为南部大人,以叔孙普洛为北部大人,同时班爵叙勋,迅速稳定代国的南北两面。二月迁居盛乐,息众课农,在盛乐附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四月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也叫拓跋魏、元魏,改称魏王,建元登国,表示不再受晋的封号。这一年,拓跋珪才十六岁。一代雄鹰拓跋珪继承了父辈的遗志,于盛乐起家,重建了代国,开创了北魏,从此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
在短短三个多月时间里,拓跋珪便完成了建国大业,大大加快了封建化进程。与此同时,拓跋珪广泛收罗代国旧臣以及中原来的人才加以重用,借以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国力。
建国之后,拓跋珪在逐步解决内忧外患的基础上,开始发动扩充实力的一系列战争,如南征独狐部、东伐库莫奚、三讨高车部、北破解如部、北征蠕蠕部、追歼直力革是、消灭刘卫辰等等,几乎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威震四方诸部,稍强者被攻灭,尽收其财产及部落;稍弱者,纷纷主动归附魏王,每年还得朝贡。其中歼灭世敌刘卫辰、参合陂消灭后燕主力军,是所有战争中最为重要的战争。在盛乐的12年里,北魏的国力、军力得到了显著增强,为最终定鼎中原、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皇始元年(396年),拓跋珪在盛乐正式称帝改元,行天子事。也就是说,这一年,北魏正式立国,定都盛乐。接着,拓跋珪出兵盛乐,一路南下,攻城掠地,最终灭掉了后燕。经过与后燕的一系列战争,迁都平城的条件基本具备了。
公元398年秋七月,从盛乐成长起来的道武帝拓跋珪从盛乐迁都平城。
可以说,拓跋鲜卑从大兴安岭深处的嘎仙洞出发,走过大泽,驰过草原,时刻都在想着这一天的到来;南迁盛乐以来,经过14帝140年的艰难历程,终于跨越了奴隶制阶段,迈进了封建社会的门槛,并迁都平城,这在北方少数民族中是第一个。而带领拓跋鲜卑实现这一壮举的,正是在盛乐成长起来的拓跋珪,他就像一只骄健的雄鹰,飞过茫茫草原,飞过盛乐的天空,在民族融合的交响乐中奏出最强音,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书下浓重的一笔。
丨来源:吴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