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廉村问廉,以百姓心为心

奔着问题去 带着问题学 对着问题改

宁德:廉村问廉,以百姓心为心

春日融融,镶嵌在青山绿水间的福安市溪潭镇廉村一派安宁祥和、欣欣向荣的景象。这里是“开闽第一进士”薛令之故里,也是历史上唯一由皇帝敕封以“廉”字命名的村庄,还是“福建省廉政教育基地”。

4月15日,村里的“四要馆”迎来一批特殊的参观者。当日,为期两天的宁德市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读书班开班。在下午的现场教学环节,宁德市党政领导专门来到廉村问廉。

“廉”作为一种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从古至今都受到人们的推崇和追求,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转变作风和廉洁自律是目标要求和重要内容。薛令之作为宁德乡贤,是唐代著名的清官,他在朝为官46年,始终刚正不阿、直言敢谏,以清廉高洁著称。为表彰他的清廉品行,唐肃宗敕封薛令之所住的村为“廉村”、溪为“廉溪”、山为“廉岭”,廉村也成为一座集廉洁文化、朱子文化、氏族文化、生态文化为一体的古村落,宁德市将“四要馆”设在廉村也意在于此。

“为官四要”,出自《摆脱贫困》一书,发轫于习近平同志主政宁德时期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漫步“四要馆”,墙面上“廉、能、敬、正、法、辨”六个大字格外醒目,这是出自《周礼·天官冢宰》的“六廉”。馆内“为官四要” “廉村传韵” “良吏风范” “红色丰碑” “薪火传承”等五个展厅内容丰富。聆听着讲解员掷地有声的讲解,宁德市党政领导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思,在与50多位闽东千年典型勤廉人物对话中,有所悟,有所得。

中央八项规定内涵丰富,虽只有短短600多字,但其中蕴含着从“小切口”到“大战略”、从“小问题”到“大作风”、从“小坚持”到“大收获”等行之有效的实践辩证法。宁德市党政领导拿出“挤”和“钻”的精神,通过集中学习、个人自学、专题辅导、现场教学、交流研讨等多种方式,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努力做到先学一步、深学一层。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回顾这些年宁德的发展历程,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好思想好传统好作风的滋养浸润下,广大干部沉下心、俯下身、扎下根,“四下基层”谋实招,行动至上抓落实,齐心协力办成了一大批民生实事、发展大事、改革难事,才使闽东实现了从思想之变到风气之变、再到发展之变的深刻蜕变,一跃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读书班开班前,宁德市委书记梁伟新来到市信访局接访,面对面听诉求,实打实解难题。

接访中,一位来自霞浦的来访群众反映,其于2014在霞浦县某集体所有制企业退休,但由于原单位解散、档案缺失等原因,导致职工身份无法认定,无法享受职工医保。

了解事情来龙去脉后,梁伟新当即要求霞浦县有关部门主动作为,通过查阅档案资料、走访当年人员等方式,确认其是否符合认定条件,推动群众反映事项得到妥善解决。当信访人走出接访室时,舒心的笑容取代了此前的满脸愁容。

以百姓心为心。人民群众的小事却是党委政府的大事,唯有强党性转作风,始终把心贴近人民,设身处地为群众解决烦心事、揪心事,着力推动从“解决一个问题”到“解决一类问题”,才能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来源:福建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