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你看的是电影,也是上海!

从经典双喇叭到全景声巨幕、从单一放映到多元业态、从“老克勒”记忆到网红打卡地,特别是前不久电影《花样年华》巨幅海报,让它火遍各类社交平台,甚至吸引来了不少外地游客也纷纷过来打卡……走过92年风雨的上海大光明电影院,正在经历一场“逆生长”。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影院之一,大光明如何在流媒体冲击与行业变革中突围?这座承载着几代上海人记忆的文化地标,正通过硬件升级、内容创新、跨界融合等方式,努力与新时代观众“双向奔赴”。

推开大光明电影院厚重的大门,时光仿佛在此交汇。1933年由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的建筑依旧气派,但内部设施已悄然迭代。近年来,影院陆续完成全部8个影厅的数字化改造,引入4K激光放映、沉浸式音效等新技术。最令人惊喜的是,历史保护建筑中“长”出了符合现代标准的IMAX厅。大光明电影院一号厅,作为上海目前最大的电影放映厅,拥有1365个座位。工程师们在不破坏原有结构的前提下,通过精密计算将层高提升至18米,让观众在文物建筑里享受顶尖视听。同时,升级后的LUXE巨幕厅将大幅提升画面的清晰度和亮度。巨幕亮起,上千名观众一同沉浸在电影的世界中,那种震撼与感动让人难以言喻。

大光明电影院作为上海电影文化的象征,成为了不少市民了解上海故事的地方。电影院全新打造的时光隧道,用现代数字艺术激活百年光辉历史,打造了约百米长的光影历史文化长廊。在这里,老旧胶片转动的咔哒声,不再是回忆里模糊的回响,而是触手可及的光影盛宴。

此外,影院根据自身放映特点,主动与文艺电影片方及观影团联系,争取到了多部文艺电影的提前点映播放。同时与观影团深度合作,将文艺片导演邀请来影院开展小型映后见面会、分享会,吸引文艺类影迷包场。通过多场文艺电影分享会的成功举办,影院吸引了大量忠实的文艺片粉丝,也赢得了良好口碑。得益于此,影院的文艺电影团体包场业务上增量不少,这也成为影院对外文化特色之一。

多样化的活动,也让大光明电影院门外的海报墙成功出圈,《穿越时空的少女》《花样年华》《去唱卡啦OK吧!》等,虽然这些样片的观众群体不同,但随着海报的更新,总能吸引影迷前来打卡。影院也加快私域群体打造步伐,把握节日活动、见面会、影展等大客流时机进行推广宣传,配合高质量活动内容吸引影迷关注,并通过微信群与影迷保持互动。

去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影院利用二楼区域进行官方周边售卖。同时,影院引进电影节热门影片宝可梦的官方周边驻场售卖,吸引大量粉丝打卡购买。之后,伴随电影《破・地狱》的上映,道具展惊艳闪现于影院二层大堂。观众们得以亲临影院,既能观看精彩的电影,又可观摩别具一格的展览。通过与真实的电影道具进行零距离接触,观众们能够细细品味电影中那感人至深的剧情。而影院也借助此次道具展,充分发挥联动作用,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多元的观影体验。年末,《繁花》剧组两次前来取景拍摄。《繁花周年短片》更是以大光明电影院《花样年华》首映礼为背景,巧妙地将两部经典之作联系在一起。大光明电影院的历史底蕴与优雅氛围,为《繁花》的拍摄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气息。同时,这也体现了影院在电影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重要地位,为观众带来了更多的期待与惊喜。

未来,影院将继续做好电影节、影展、见面会等工作,巩固特色业务优势。另外持续深化私域流量及自有IP打造工作。以大光明电影院深厚的历史底蕴、邬达克建筑为方向,打造系列原创产品,并以此丰富观众的选择,提升观众对大光明的认同感,在市场增速平缓的当下,吸引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群走入影院。这里,见证过《乱世佳人》首映的盛况,经历过改制转型的阵痛,如今正照亮一条传统影院的新生之路。正如一位观众在留言簿上所写:“在这里,我看的是电影,也是上海。”

记者 / 盛寅敏

编辑 / 陈露露

图片 / 盛寅敏

1. 吃面仪式感拉满!黄浦这些经典本帮面超“落胃”

2. 边拍边画丨正是花红树绿时,在这里尽享春光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