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乌鲁木齐县板房沟镇九菜壹田蔬菜种植农庄,一盆盆青翠鲜嫩的叶类蔬菜排列整齐,长势喜人。(全媒体记者郭军鸽 通讯员张晓珍摄)

4月18日,在位于水磨沟区石人子沟村的石人农场,游客在选购文创产品。(全媒体记者雷婷摄)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习近平
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牟敏 贾梦妍 郭军鸽 史传芝 盖煜 王磊)四月,春意盎然,正是农忙好时节。乌鲁木齐紧紧抓住当前有利时机,扎实推进春耕工作,一首充满活力的春耕“进行曲”在田间地头悄然奏响。
产业振兴是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动力的源头活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根基与关键。乌鲁木齐聚焦乡村产业振兴,深度挖掘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持续优化产业生态,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科技赋能春耕 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眼下,正值春耕备耕的关键节点。乌鲁木齐涉农区县借助智能化温室大棚、自动化育苗系统、智慧育秧工厂等现代农业技术,不仅让春耕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更为乡村振兴增添新活力。
4月22日,走进乌鲁木齐县板房沟镇板房沟村九菜壹田蔬菜种植农庄的温室大棚,一盆盆青翠鲜嫩的叶类蔬菜映入眼帘。农庄负责人刘爱珍正细心打理着盆栽蔬菜。“这些盆栽蔬菜生长周期短,管理简便,目前主要销往市区的一些酒店。”刘爱珍介绍,大棚蔬菜打破了季节限制,农庄与市区多个酒店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每日供应盆栽蔬菜约130盆。
设施农业有效破解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困境。近年来,乌鲁木齐县依托优越的土壤、光照、热量等自然条件,以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为导向,积极探索“设施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推动传统农业向高效、集约、现代化转变,走出一条产业兴旺、生态优美、百姓富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春耕时节,得益于设施农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像刘爱珍这样的村民忙着春收。在集生态农业示范、休闲采摘体验于一体的板房沟镇八家户村生态休闲农业园,一排排现代化温室大棚整齐排列。其中,去年竣工的生态休闲农业园二期的39座温室大棚均为全钢结构,后墙采用五层保温结构,抗寒能力比普通温室大棚提高约30%。
“现代化温室大棚种植,让我们实现了草莓四季供应。”全季草莓基地负责人唐凯表示,基地还依据不同季节,开展草莓盆栽栽种、疏花疏果和采摘实践,以及草莓汁、草莓酱制作等加工体验研学活动。
设施农业的发展,不仅是农业生产方式的革新,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作出部署,明确提出“实施大中城市周边现代设施农业更新工程”。今年乌鲁木齐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也强调,在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方面,要夯实农业现代化基础,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加快农业绿色转型,抓好粮食作物示范田建设,突出发展设施农业,抓好本地特色经济作物种植,促进肉羊、肉牛生产提质增效,提高本地市场保供能力,保障市民“菜篮子”。
板房沟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杨帆表示,以现代化农业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正推动越来越多村民从传统种植向特色种植转变,实现高效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在达坂城区东沟乡东湖村,村民杨生奎按照农技专家的指导,在小麦地头查看浇水情况。“今年换用了新品种,刚播种。村里请农技专家给我们普及了高标准农田水肥一体化技术,就盼着能有个好收成。”杨生奎说道。
今年,东湖村组织农民统一开展小麦种植,在高标准农田创建360亩小麦高产示范基地,选用“新春50号”优质小麦品种,集成应用干播湿出、密植栽培、精准水肥调控等关键技术,借助“北斗+农机”实现厘米级播种精度,确保播行平直、出苗整齐、一播全苗,亩均有效穗数稳定在40万穗以上。
“良田、良种、良法、良机集成配套,才能让每寸土地发挥最大潜力。360亩核心田块的水肥一体化技术能精准调控每亩水肥用量,达到节水、节肥、增产、提质的效果,目标亩产450公斤以上。”达坂城区乡村振兴发展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马霞介绍,示范基地创新推行“七统一”管理模式,即统一供种、整地、播种、施肥、灌水、防治、收获,推动小麦生产全程标准化。
品牌引领发展 特色产业助农增收
当田野间奏响春耕备耕的忙碌序曲,乌鲁木齐不少农产品已迎来别样的“春收”。
走进米东区长山子镇智能温控食用菌基地的生产大棚,湿润的气息扑面而来,菌床上朵朵双孢菇顶着白色圆伞盖,长势喜人。头戴头灯的工人们忙着采菇,门口收购车辆排起长队。
借助智能化恒温技术,食用菌基地实现了食用菌四季生产,不仅在长山子镇土窑子村打造了“一村一品”食用菌种植产业,还通过就地取材、菌渣还田,实现乡村产业循环发展。
张永江的乌鲁木齐市菌香源食用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坐落于此。与米东区长山子镇吉三泉村的吉三泉龙河田园综合体签订双孢菇包装销售协议后,基地双孢菇不仅销路稳定,还贴上“中国供销合作社”标识,打造品牌农产品。
“在米东区农业农村局和供销社的支持下,我们计划开发‘稻仙菇’品牌,做好食用菌种植相关的运输、销售、加工产业,围绕基地构建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张永江说。
据统计,长山子镇食用菌生产基地18个大棚采用轮作模式实现四季生产,每个大棚收益超10万元。
长期以来,米东区通过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等举措,推动特色产品向特色产业升级,打造出一批品质优、口碑好、市场广的特色农产品品牌,探索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我们要打造食用菌全产业链,从菌种培育到产品包装,从冷链物流到线上销售,实现全产业链闭环管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保证质量。”张永江望着菇棚,眼神满是自信与希望。
品牌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昔日的“田间地头”正蝶变为优质农产品“供应源”。
在高新区(新市区)六十户乡星火村,种植户董忻康忙着收割韭菜。他左手抓住一窝韭菜,右手小镰刀贴着地面一割,韭菜便收入手中。收割的韭菜扎成均匀小捆,摆在地头,等待菜商前来拉货。
星火村种植韭菜已有四十余年历史,种植面积达2000亩,超75%的农户参与其中。此外,星火村的韭菜、胡萝卜、莴笋被列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品牌知名度持续攀升。
董忻康说:“村里的韭菜是‘名牌’,销路好,我们更得注重品质,让韭菜质量配得上它的名声。”
“牌子打响了,农户才能受益!”董忻康掐断一根韭菜说,只有韭菜长势好、品质优,才能赢得菜商和消费者青睐,不愁销路。
星火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于岗表示,如今村民种植韭菜十分注重品质和市场需求,家家施用农家肥,种植管理讲究技巧,不断提升韭菜质量。后续,星火村将扩大农业种植品种,对韭菜、胡萝卜、莴笋进行品种更新,同时提升其他蔬菜的口感和品质,进一步打响星火村蔬菜品牌。
农旅融合升级 休闲农业激发活力
在沙依巴克区永丰镇公盛村“田园香花谷”项目现场,负责人王学礼带领村民忙碌有序。50亩种植区内,翠菊、蝴蝶花、波斯菊等近十种花卉栽种完毕,预计5月陆续绽放,6月中旬进入盛花期。
与去年纯花卉试种不同,今年项目新增蔬菜采摘区,计划近期栽种西红柿、黄瓜、茄子等蔬菜苗,7月开放采摘。
今年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立足资源禀赋,加大休闲观光农业、田园生态景观、农村人文和民俗风情资源开发力度,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促进农文旅融合。
公盛村创新思路,将春耕生产与休闲观光农业深度融合,打造“田园香花谷综合度假区”,为村民增收开辟新渠道。
“我们不仅种地,更要‘种风景’。”王学礼介绍,项目3月启动筹备,已开展路面硬化、水电及灌溉设施建设,目前正加快完善上下水管网系统,为后续运营筑牢基础。
依托“农业+旅游”模式,公盛村将土地资源转化为多元业态。田园香花谷综合度假区规划了休闲咖啡厅、民宿星空房、露营地、野营地、动物体验区、赏花区、采摘区、儿童游乐区等特色区域,动物体验区设置撸猫、矮马骑行、孔雀观赏等互动项目。
近年来,公盛村通过土地整合流转,规模化种植向日葵、打造百亩花海,构建“春播秋收、四季有景”的农旅融合链条,成为乌鲁木齐近郊游热门打卡地。此次“田园香花谷”项目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实现农业种植与休闲服务、生态体验无缝对接。这种“以花为媒、以农促旅”模式,盘活土地资源,激活乡村经济,预计6月试营业后,可解决20名村民就业,带动周边餐饮、农产品销售等配套产业发展。
水磨沟区石人子沟街道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开发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观光等新业态,助力乡村产业兴旺。
位于水磨沟区的石人子沟石人农场,集烧烤、赏花、露营、研学观光等功能于一体,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休闲好去处。目前,石人农场已开园,园内郁金香陆续绽放,花香四溢,游客纷纷驻足拍照。工作人员在玫瑰花田和福禄考花田进行锄草、剪枝、补植作业。
“石人农场占地710亩,可开发面积500亩,今年福禄考种植面积约30亩,7月中下旬迎来盛花期,五一前要给所有花田浇头茬水。”乌鲁木齐石人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猛介绍。
园区内的馨宸营地已试营业,天幕与星空帐篷搭建完成,烧烤炉具一应俱全。馨宸营地负责人杜欣晨表示,旅游旺季将引入白鸽、小羊等小动物,供小朋友喂食互动,丰富游客游玩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