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驻马店正阳简介



我的家乡正阳县,看清楚喽,是正阳县,不是正阳门!

有一次被人问到老家是哪儿的,我说我们老家县城没啥名气,但是地界大,北大门都建到北京城了。那位很吃惊,北京城里哪个门是你们县的呀?我说正阳门呀,那不就是我们正阳县的北大门么。

言归正传。正阳县位于河南南部,淮河岸边,一马平川,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这么多年来,既没出过什么大人物,也没发生过什么大事件,不为人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倒是前些年出过一个贪官,人送外号“赵茅台”,作为县委书记,不干正事,每日泡在酒缸里,还非茅台不喝。一天,家中失盗一笔巨额现金,小偷被抓后如实招供,这下慌了“赵茅台”,赶紧叫来公安局长,命令篡改口供,将小偷盗窃金额改为六千余元。后来东窗事发,“赵茅台”锒铛入狱。此事一时轰动全国,成为反腐典型反面教材。

这也不是啥好事。不过话说回来了,那“赵茅台”本来也不是正阳县人,他是从外边调过来当官的。正阳人勤劳质朴、敦厚善良,耿介正直,不干这种事。

正阳县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个人是黄宪,字叔度,东汉末年人,这可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大牛人,他活着的时候,被人尊称为“当世之颜子”,颜子何许人也?那可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回呀!当时一大批高官名士,像旬淑、郭泰、陈蕃之流,见到他大气都不敢出,跟瘪三似的。

那么高的德行,当然要举孝廉然后出仕做官了,但人家黄叔度不干,到京城转了一圈,一看官场倾轧,吏治腐败,拍拍屁股又回正阳了,老子不跟你们玩。

跟颜子一样,黄叔度既贫穷又不长寿,只活了40多岁。他死后,并没留下只言片语,更别说什么论著了,可就是这么一位,在其身后一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被人奉为道德楷模,大神一般的存在。

现在知道黄叔度的人很少,这没啥奇怪的,了解颜回的也没有多少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标准。

有一年,一位老乡到武汉出差,不经意间在东湖边的鲁迅广场上看到鲁迅的生平介绍,发现鲁迅祖籍居然是河南省正阳县,这让我们全县人民都大为震惊,以前怎么就不知道呢?这要错过多少大好机会啊!

为此,知名乡贤同济大学的刘强教授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论证出鲁迅家族的“汝南周氏”郡望恰在正阳县城北寒冻镇境内,令我足足兴奋了好几天,能跟鲁迅这样的名人大家攀上老乡关系,太激动人心了!

刘教授考证的结果是,周亡之后,秦始皇给了周王室一块自留地,就在当时的汝南郡,现在的正阳县境内。可惜现在在县域内也找不到周氏的遗存,如果像很多地方那样再重造一个遗址,似乎也没太大必要。

要说正阳县的古代遗址,有迹可循的还真有,那就是古江国遗址。都城就在淮河边上的大林镇涂店村,我小时候就生活在那里。那时候江国故城已经沦落成一个村寨,护城河和土城墙还在,不远处淮河边上的烽火台也在,黏土堆砌的烽火台被小孩们爬得溜光。我也爬过,站在烽火台上可以看到淮河对面的一举一动。现在那些土堆和城墙都被夷为平地了,护城河也淤平了,一点也看不出那里曾经做过国都。那一带被认为是江氏发源地,每年都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江氏后裔前往寻根拜祖。

县城里有价值的古代遗存还有半个汉阙,之所以说是半个,因为汉阙一般是成对建造的,位于县城东关的汉阙只有东侧单阙,其形制与登封的嵩山三阙极为接近,虽然风化比较严重,但不失为一处重要文物。

再有就是黄叔度墓碑。黄叔度墓冢在县教育局院内,墓碑有两块,其一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汉黄叔度墓”,是晓谕叛将李希烈时颜真卿羁留汝南期间所书,可见颜真卿亦极仰慕黄叔度德操。此后不久,颜即遭毒手,慷慨赴国。另一块碑为清人仿刻,较前碑字口清晰。我上中学时曾经受老师指点,到碑前临摹,当时我的老师是庞增智,如今老先生也已作古了。

正阳县物产丰富,是全国第一生猪大县,第一花生大县,这也无愧于农业大县的称号。由于地处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主要粮食作物既有水稻,又有小麦,所以正阳县有句顺口溜:“一半米,一半面,掏钱难买正阳县。”正阳人知足常乐,挺好。

没有考证文天祥的这首《真阳杂赋》是不是在正阳写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