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老兵42年千里祭扫牺牲战友,践行“生死约定” | 退役军人·每周一星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杨佳俊 通讯员 谌宇

“战友们,我又来看你们了。”3月29日,广西凭祥市法卡山英雄纪念碑园,来自湖南的退伍老兵朱豫刚细心擦拭着烈士的墓碑。

从湖南到广西,1100余公里路程,朱豫刚往返了42年。42年来,每年清明节前后,他都要前往广西多座烈士陵园祭扫,插上一面国旗,送上一束鲜花,点亮一盏长明灯,敬上一个庄严的军礼。

这一切,都与40多年前的那个“生死约定”有关。

(朱豫刚为牺牲的战友献上鲜花。受访者供图)

订立“生死约定”

1979年2月,一场战争在边境打响。同年12月,16岁的朱豫刚与200名新兵从湖南攸县出发,奔赴前线。

出发前,朱豫刚和战友们身着鲜绿色军装,站在相机前拍了青春岁月里的第一张照片。可谁也没想到,那张印刻着意气风发面庞的戎装照,会将大多数人永远留在时光里。

到达部队,朱豫刚因表现优异,在集训了几个月后便被分到了侦察队,负责基础性的侦查工作。

1981年5月,朱豫刚所在部队接到作战指令。大部队集结当天,朱豫刚遇到了儿时伙伴王幼连。他们约定,谁要是牺牲了,活着的人就负责照顾对方父母,为死去的人扫墓。

回到连队后,朱豫刚又将约定告诉了周幸福和另外一名战友。就这样,四名年轻的战士郑重许下了承诺。

(朱豫刚祭扫牺牲的战友。受访者供图)

战争惨烈无情,人们没想到离别会来得这么快。战场上,朱豫刚亲眼目睹了小高的惨烈牺牲,自己也被一枚在身边炸响的炮弹震得陷入昏迷。

经过抢救,肺部和肾脏受到重创的朱豫刚终于苏醒过来。但一个让他痛不欲生的一个消息传来:王幼连、周幸福等战友不幸壮烈牺牲,他成了订立“生死约定”战友中唯一活下来的人。

42年千里赴约

1982年1月,朱豫刚退役回到湖南老家。为让自己拥有兑现承诺的能力,他刻苦复习,备战高考。

1984年,朱豫刚考上了大学。一拿到录取通知书,他就踏上了驶往广西的绿皮火车,在战友的墓前分享这个好消息。此后,朱豫刚每年都会去到广西为战友扫墓。

大学毕业后,朱豫刚被分配到一家学校任教,一个月工资72块。朱豫刚意识到,凭现有经济状况,很难在养好自己小家的同时,照顾好另外几位战友的家庭。

(朱豫刚(中)祭扫牺牲的战友。受访者供图)

为了有经济能力兑现诺言,1993年,朱豫刚辞职下海创业。他经营过小百货,贩卖过服装,从事过汽车维修,后来创办科技公司,带领退役军人创新创业。

这些年,生活困难的、孩子上学的、看病就医的……只要老兵开口,朱豫刚都会慷慨解囊。40多年来,他记不清帮助了多少个老兵家庭。他将烈士王幼连的母亲视为自己的母亲,已经照顾了30多年。2006年,王幼连的弟弟得了脑瘤,朱豫刚深知王家不能再失去一个儿子,他四处奔波,帮忙联系最好的医生。最后,王幼连弟弟手术成功。

1999年,朱豫刚在凭祥市匠止烈士陵园扫墓时,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烈士墓前哭泣。原来,老人身体不好,她担心自己可能是最后一次来看望儿子了。

这一幕深深地触动了朱豫刚。他抓着老母亲的手说:“老母亲,以后他们的墓我来扫,我来看他们。”

从那年起,朱豫刚开始为更多的烈士祭扫。若一个人祭扫不过来,就会组织老战友、当地志愿者帮忙。

太阳西斜,天色渐渐暗淡下来,朱豫刚却舍不得离开。他用手抚摸着眼前的墓碑,口中喃喃念道,“战友们,明年再见。”

42年来,从只给3位战友扫墓,到祭奠广西8座烈士陵园的7500余名烈士,朱豫刚坚守着当年在战场上许下的诺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