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季度,成都产业经济交出一份亮眼答卷——工业投资增长93%,占固投比重持续提高。市场主体信心得到有力提振。

与此同时,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92.0%,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61.6%。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6%。其中,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智能手表产量分别增长4.1倍、100.3%、90.8%,成为拉动增长的重要引擎。
今年以来,成都以“攀高向新”的姿态,用“立园满园”“进解优促”两大举措,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高技术制造发力
“成都造”跑出“加速度”
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今年以来,一批批“成都造”高端产品正加速涌现。在这股创新浪潮中,成都中微达信科技有限公司的快速发展尤为引人注目。
“我们的产品矩阵正在实现质的飞跃。”公司副总经理吴峰表示。今年以来,该企业相继推出蜀山系列低温量子测控芯片、岷山系列量子计算测控系统等创新产品,不仅实现了销量突破,更显著提升了市场竞争力。数据显示,企业一季度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同比增长18.9%。其中,岷山系列量子计算测控系统已实现全国性布局,服务范围覆盖国内绝大多数量子计算研究机构和企业。

以“立园满园”行动为依托,成都企业正加速崛起为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中国标杆。成都卡诺普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凭借机器人技术创新,该公司相继推出协作机器人、点焊机器人、激光焊接机器人等拳头产品,市场表现亮眼。在不久前企业举行的第二届海外合作伙伴大会上,公司达成近百台(套)的意向合作订单,较去年同期增长15%,国际化步伐持续加快。

卡诺普基于3D视觉技术的智能焊接机器人
除量子芯片与工业机器人外,今年一季度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同样表现亮眼,多家车企实现产销两旺。
在龙泉驿区,领克汽车成都基地生产线正全速运转。自2020年投产以来,该基地持续壮大,相继推出领克06、豪越PRO、极氪X、领克Z20等新车型,市场反响热烈。随着领克Z20产能爬坡,该基地一季度预计实现产值35亿元,同比增长39.7%。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力争产量翻番。与此同时,一汽丰田成都公司将2025年定位为“高产大干年”,正通过提升设备管理水平等措施冲刺产能目标。
成都新能源汽车产销增长的背后,离不开“进解优促”行动的强力支撑。政府部门积极帮助企业拓市场、抢订单,为产业注入新动能。
例如,希迪智驾(成都)科技有限公司去年6月参与“成都工业企业沙特行”,成功签下智能新能源车出口大单;在政策支持下,中国重汽集团成都王牌商用车有限公司直接将新能源商用车市场对接会开进生产车间,2024年新能源商用车销量达3600辆,同比激增162%。随着新款重卡上市,该公司2025年新能源车销售目标已锁定9500辆。
未来产业加速布局
构建“天空之城”生态
近年来,一系列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正成为成都经济发展的“助推剂”,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通过深入开展“立园满园”行动,成都持续推进产业园区提质增效,以商业航天、低空经济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正在各产业园区蓬勃发展。
在成都彭州市桂花镇,每天都有来自省内外的工业无人机企业在此开展空载飞行、水污染检测、河道巡查、探矿探磁等科研任务,并进行各类反制技术场景模拟。
3月25日,四川沃飞长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四川航空集团旗下通航投资公司在成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同打造低空经济示范应用场景,包括开通“机场-景区”“机场-市区”等低空出行专线,构建短途飞行服务网络,逐步开展载客运营、应急救援、低空旅游等试点应用。同时,双方计划推出“支线航空+低空出行”运营航线,依托川航在双流、天府两大枢纽的布局,率先打造机场至城市核心区、景区接驳示范航线,让eVTOL成为城市空中交通的“毛细血管”,提升城市出行效率。

AE200验证机在成都淮州机场完成首飞
沃飞长空首席市场官费岚透露:“2025年我们将启动载人飞行试验,力争2026年完成适航取证。生产方面,位于成都高新区未来科技城的全球总部基地一期项目预计2025年底完成基建和封顶。”据介绍,沃飞长空计划在2025~2026年完成第一代主机厂研发流程和适航审定,2026~2030年开展城市间点对点固定航线商业化试运营,2030年后进入常态化运营阶段。
更早前的2月28日,成都新都区和青白江区联合开通的新都中通分拣中心至成都国际铁路港航线实现常态化运行,成为成都首条跨区域商业低空物流航线。
当头顶的天空越来越忙,成都将目光聚焦到了更遥远的太空,加速布局商业航天。在成都市低空经济和商业航天产业集群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暨现场推进活动现场,47个签约项目展现了成都发展相关产业的雄心。项目涵盖星算计划、运载火箭、卫星通信、工业无人机、航天装备等关键领域。

成都淮州机场
从具体内容看,这些项目产业指向明确。既有中大型无人机整机制造及配套产业园项目,也有具备“星、箭、终端”全生态链总体研发和生产能力的中国商业航天产业集群基地,还有瞄准提升成都卫星整星批产化能力的项目,更有计划打造一系列高端航空产品,产出一批高水平标志性科技成果,培育一批高端航空装备领域科技领军企业的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项目……
随着这些新技术、新项目的落地实施,一条覆盖“研发设计+系统集成+运营服务”全产业链的低空经济、商业航天产业生态正在形成,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场景创新驱动发展
营商环境赋能科技腾飞
在拼经济的众多举措中,优化营商环境已成为成都的“关键一招”。通过开展“进解优促”常态化服务企业工作,成都市各区(市)县在配合市级部门服务企业的基础上,纷纷推出务实举措为企业排忧解难。
在成都,整座城市都成为新技术的试验场。低空经济领域,成都汇蓉国科微系统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低空数字警察”系统即将在天府新区投用。该系统通过“雷达+智能平台”构建全天候空中防线,可实时识别未报备的“黑飞”目标。“这不仅是一次技术突破,更是城市治理理念的革新。”公司总经理汪宗福表示,成都为企业提供了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完整创新生态,兴隆湖周边几公里内就能找到整条创新链,把城市变成新技术的最佳试验场,大大缩短了产品研发周期。

成都市低空交通管理服务平台
这样的创新案例在成都不断涌现。成都宜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近期在成都高新区5G互联科创园启动全国首个区域级AVP(协同自主代客泊车)无人泊车场景测试,预计年底前部分市民即可体验。
国际企业也加速布局成都。武田中国创新中心落户成都高新区,将运用AI和大数据推动数字医疗创新;总投资6.28亿元的成都沃格AMOLED光蚀刻项目开工建设,将为京东方8.6代AMOLED产线提供关键配套。
一季度成都经济亮点纷呈的背后,是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双重共振。华都核设备“华龙一号”零件订单排满全年,中科奥格六基因编辑猪肾脏助力完成亚洲首例猪肾活体移植,博恩思手术机器人完成全球首例AI+智能机器人远程头颈外科无创手术。这些“从车间到天空”的故事,正是成都“智造之城”与“创新之城”融合的缩影。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编辑 陈怡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