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位于上海市杨浦区的同济大学附属新江湾城实验学校,跑酷教室里仍然人头攒动,篮球场上更是笑声不断,学生们顶着日头,尽情地挥洒着汗水。这是同济新江湾学校特有的“周六训练营”,几乎每周都有几百个孩子报名参加。
体育课,正在成为这一学校孩子们最期待的“快乐课堂”——跑酷、橄榄球、击剑、拉丁舞等11项特色课程供不应求,各种训练营报名“秒杀”、一位难求。以“一校多品”模式创新体育教育,不仅让学生“动起来”,更让体育回归教育本质,成为落实“健康中国”理念的鲜活教育样本。
从“课后三点半”到周六训练营,
体育课靠“抢”

下午三点半,阳光洒在学校的操场上。记者看到,孩子们或背着网球拍,排队走向校内的专业网球场;或已经换上了舞蹈队服,正在操场上主动拉筋;或是已经在篮球场奔跑……地方不大,但各种训练营已经如火如荼开展。

下午三点半,上海市杨浦区的同济大学附属新江湾城实验学校操场上,学生们在进行体育训练。新华社记者 孙青 摄
这样的景象,几乎每天都要在同济新江湾学校的操场上演。二年级的赵未是橄榄球队的中锋,每周训练三次。他兴奋地向记者演示开球动作:“开球给四分卫,跑起来各种接球……像打实战一样,特别刺激!”“运动带来的乐趣是快乐和自由。”橄榄球队的另一位队员张嘉怡说。
二年级的李梓萌和三年级的庄心莀因为一起参加体育舞蹈队,成为了好朋友。“最近学了一个新动作,做起来很好看,我会和爸爸妈妈分享。”李梓萌一边展示一边说。对庄心莀来说,近期最具挑战的动作则是牛仔舞的踢腿,因为要踢得又好又快,所以难度很大,但她常在家里偷偷练习。“练会了就超有成就感,我想成为一个很优秀的舞蹈家。”庄心莀悄悄告诉记者。
即便是周六,学校里依然被充满运动热情的学生挤得满满当当。这里的“周六训练营”,是最受家长们追捧的项目,一大早他们将孩子送到学校,可以一直运动到下午三四点再接,让小伙伴们能共同渡过每个“有汗”的周末。
一年级的赵泽心和三年级的赵吕欣是姐弟俩,也是周六训练营的常客,在姐姐的影响下,赵泽心的动作有模有样。“比起足球,我更喜欢跳舞,姐姐拿了很多奖,这是一门很酷的技能。”有些腼腆的弟弟向记者强调,“跳舞的时候一定要保持笑容。”

在上海市杨浦区的同济大学附属新江湾城实验学校操场上,一年级的赵泽心和三年级的赵吕欣在操场表演恰恰组合。新华社记者 孙青 摄
快乐、自由、团结、热爱、梦想……在操场上,孩子们嘴里蹦出的一个个词语,让记者感受到了汗水与笑容交织的成长。
“我们学校最忙的,体育老师肯定能排进去,周六也是全天候在岗。”体育组组长程延风说,所有体育老师都会在周六主动加班,陪着孩子们一起“有计划”地疯。“看到自己带的专业队伍能不断成长,哪怕是孩子又长高了一公分,对于老师来说都是很有成就感的。”
让课间可“撒欢儿”,让兴趣被“看见”,
让专业“有梯度”

体育课,“靠抢”,这并不多见。答案,就藏在“一校多品”的创新模式中。
“‘多品’指的是多样化的体育项目品类,过去许多学校主打单一项目,但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兴趣所在。”副校长侯静介绍,近年来,学校依托杨浦区少体校的专业教学资源,推出跑酷、橄榄球、击剑、体育舞蹈、跆拳道、轮滑冰球等11项课程。
课间十分钟,课后两小时,甚至是周末、寒暑假,校园内的体育课堂四季不断,全部免费向学生开放。每周六,600多名学生涌入校园训练,热门项目需“秒杀”抢报、一位难求。
“这就是体育的力量。”侯静说,“很多孩子会把参加体育训练的体会和感受写进作文里,成为最动人的素材。”
“螺蛳壳里做道场”,为了克服运动场地不足的问题,在学校的小学部,原本封闭的教室走廊,被全部拆开,改造为每层近200平方米的开放式活动空间,让孩子们可以尽情在课间“撒欢儿”。孩子们兴奋地称它为“大平层”:低年级楼层画满跳房子格子,高年级区域设置运动设施。
如今,小学部的每一层,都有供孩子们运动的公共空间。课间十分钟,学生冲出教室,跳绳、踢球、游戏,教学楼秒变“活力街区”。“现在孩子作文里都是‘大平层趣事’,摔跤也不娇气了。”侯静说。

在上海市杨浦区的同济大学附属新江湾城实验学校,在小学部的每一层楼都为学生设置了课间活动“大平层”。新华社记者 孙青 摄
课程火爆的背后是资源的高效整合。学校将少体校专业教练引入校园,根据孩子不同训练阶段和兴趣取向,精准分组,优秀苗子可直接在校内接受高阶训练。“针对优秀的体育苗子,我们会为他打开更专业的通道,校内就能直接接受专业进阶的训练,解决家长接送的负担。”程延风说。
“身上有汗眼里有光”,
打造“健康中国”鲜活教育样本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通过资源整合、空间创新和政策衔接,杨浦这所学校破解了体育课程“边缘化”、学生兴趣不足等难题。侯静介绍,除了周一到周六的体育训练营,学校在寒暑假还专门开设了免费的冬夏令营,通过“体教融合”,体育不再是孤立课程,而是贯穿教育全程的核心环节。
三年级女生张诗瑶是第一位成功挑战跑酷空中赛道的学生。在挑战高难度动作时,老师曾劝她放弃,但她流着眼泪咬牙坚持完成了整个赛道的挑战。为此,学校专门为她颁发了一张荣誉证书。“我们要让孩子们看到榜样的力量。”侯静说。

在上海市杨浦区的同济大学附属新江湾城实验学校跑酷训练场地,三年级女生张诗瑶在参加训练。新华社记者 孙青 摄
四百多条家长留言,成为热爱最真实的注脚。“向体育老师致谢”“作为家长希望了解小学阶段体育训练的科普知识,让家长可以辅助练习”“可以将每次训练时间增加至2小时”“希望能多分享一些学生训练时的照片”……每一条留言,学校教研组都会认真研究,找一切机会改进;同时利用有限空间,发动更多老师参与,尽最大可能为更多孩子提供训练营的机会。
“现在孩子眼里有光,身体更结实!”程延风感慨,“早晨上学的时候,很多孩子身上背着网球拍、羽毛球拍,会自豪地说,我是校队的!”橄榄球队的张嘉怡和臧希诚虽然还不会写“橄榄球”三个字,但已深谙团队精神:“秘诀是团结!我们想拼进前三名。”
橄榄球队员默契配合、跑酷女孩挑战极限、小舞者旋转跃动时,这所学校正用体育教学创新实践交出一份“健康中国”的鲜活教育样本——尊重兴趣、激发潜能、增强体质、塑造人格。在这里,体育不仅是课程,更是培养勇气、友谊和坚持的课堂,成为照亮童年的一束光。
(来源: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