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竹子的画法
画竿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互交替使用画笔,即可使笔锋正,又可得气势,所以画法不可偏一。出枝如鹊爪,可工亦可草,但宜先工入手后用草法。叶子由种种字型组成,如人、个、介、分、一川等等,但关键在叶的组合上下功夫,才能使竹叶生动有致。

竹子的构图应遵照一长一短、一立一破、一主一辅造境原则,但需要灵活多变,方有趣味。

晴竹应挺秀见精神。

风竹宜有气势,不可有滞笔。所谓“怒气写竹”是要抒发画家的情感。

画雨竹笔中水分应多一些,有水墨淋漓的感觉。

雪竹每节之间要留白,竹叶组合 之间也要留白,竹竿画不完全者可用补笔,这样画雪竹的景象就自然生成。

我国传统画有朱竹之法,这是中国画的特有表现手法,它不是追求实物的每个细节的真实性,是以写意的手法高度概括的一种艺术形象,这是中国画与西画的不同之处。

二、兰草的画法
画兰时可按一长、一短、一破三种笔法去画,以形成兰的一个单元,多个单元组成即为兰丛。但画一组兰时应有顺笔,也应有少量逆笔。否则兰叶易纤弱无力。
画花有正、仰、反、侧、初开、全开等样式,使花千姿百态,楚楚动人。

因兰花纤弱,配石可以增加其气势。

兰花是文人的逸品,一般是在写字之暇画上几笔, 以抒胸中之逸气,所以画兰宜简不宜繁。

兰竹的组合有一阴一阳之气,也有一刚一柔之势。

三、梅花的画法
画梅起枝一气呵成,但要留下花空。老干用侧锋,但要有色阶;细枝用中锋,但要柔中有刚,墨色深于老干,相互穿插攀盘,像蛟龙腾出。花朵无论是双勾或没骨点厾都要有聚散、大小、正反、疏密之变化。

画墨梅要有舒朗之感,一枝一花交待清楚,花不可枝太近。花蕊要点醒,蒂要点出生气。文人画多以墨梅见长,不着一色,天生丽姿。

画梅枝应笔笔有势,故有“欲下先上,欲左先右”之法。红梅点厾可繁可简,要画出梅花前后层次,不失单调为宜。

松竹梅岁寒三友是常画的题材,此图以松树斜出作为主体,梅枝横出形成互破关系,竹子点缀其后,以增加层次。松以墨显其苍,梅以红显其色,竹以绿衬其翠。总之在构图上要紧密结合,不能互无关联。在墨色上要各有其韵,相互和谐。

四、菊花的画法
菊花花头宜用淡墨勾出,也可以在花尖处用较深墨复勾一下,以点醒花瓣,增加花瓣层次。花瓣要有向心力,不可使花瓣散漫而不生在蒂部。用色不宜甚满,出现 板结。

画菊花也可以先用色点厾出大大概,再用深色或墨复勾,此法宜得枯湿变化,大写意常用 此法。菊花叶是五歧四缺,叶正面色宜浓,背面色宜淡,画叶时不仅要注意叶的形态变化,也要注意叶的正、反、侧面颜色的变化。

此菊花正面微侧,两花大、一花小,枝干嫩中透老。构图也是一长一短之法,配以禽石,以扶助其势。横出篱笆使菊花与禽石组合成一体,再着以红色,点醒画面,交相生辉。

此幅菊花以S形构图,前插后穿形成前后层次,造成一实一虚的效果。红配以墨叶,白菊花配以汁绿色,各有其显。以赭墨点苔,表示深秋之意。

五、水仙花的画法
水仙花一般以勾勒法画得较多,也有花用勾勒法, 叶用点厾法的画法。
画水仙要多练习线勾、白描等法。画花用墨要淡,以显花瓣之嫩。勾叶用墨要重一些,花完可用赭石 及朱砂渲染,以点醒花头。

这幅竹高花清图,添加墨竹是为了加重画面的分量,辅之以石可增加阳刚之气,又可使花与竹相互连接在一起,较好地达到了构图的平稳效果。

水仙以清见长,故多为盆景供奉于室内,清供图是民间一种吉祥的象征,常常在春节到来时悬挂于室内。

这是一幅神仙祝寿图,以谐音而取之。水仙叶用淡赭及汁绿为底,敷以三绿,使花叶更加厚重。石头大胆采用赭黄色,以显示其阳光灿烂的效果。

墨韵千年,笔底生辉。关注【国画艺术】,借笔墨丹青,涤喧嚣尘心,觅一方精神桃源。
图文素材来源:《写意花鸟画技法图谱 花卉卷》,杨谦云著,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 2015 年出版。
来源:国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