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组胚教研室的两位老主任,依然站在解剖楼为我们教学”

来源:【北京大学】

一袭白衣

一朵菊花

深深地一鞠躬

怀着一份感恩与崇敬之心

4月3日上午,在北大医学解剖楼五层的人体解剖学博物馆,举行了一年一度的大型集中缅怀活动。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主任张宏权教授说:

在这样一个日子里,我们不仅要缅怀为我们国家民族做出贡献的先贤,也不会忘记那些为我们医学教育做出杰出贡献的老前辈。

北医的师生都知道,多年来,这里屹立着两位老前辈的遗骨。一位是北医的老院长胡传揆教授,也是实名捐献遗体的第一位北医人,去世之前就曾立下遗嘱:

遗体不火化、不留骨灰。

病解后尽量利用其它组织及骨架以利教学。

一位是为新中国卫生事业和北医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老院长马旭教授,他在遗体捐献申请书和公证书中郑重声明:

为了我国医学事业和医学教学、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决定无偿捐献遗体。

两位老院长的遗骨,默默无言地,给每一位北医人,上了一堂震撼的思政课和生命教育课,不仅永远注视、守护和勉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北医人,而且在崇高的医学事业中获得了永生,树立起一座永久的精神丰碑

如今,在这两具遗骨的旁边,又多了两位后来人,他们都是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的老教授、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老主任

2021年,唐军民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去世。家属遵从他的遗愿,将遗体捐献给北医的医学教育事业。唐军民教授在造血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树突状细胞抗肿瘤领域成果丰硕,一生致力于研究发展医学教育,主编、参编多部教材。同时作为北京解剖学会理事长,他一生都奔走在促成遗体捐献的路上。网络中,虽然没有对他大篇幅报道,但是他的名字却频频出现在遗体捐献者的采访中——“联系到了当时负责捐献工作的唐军民……”“唐军民会长告诉我……”“唐会长的回答打消了我的顾虑”……

这位为医学奉献了一生的医者,也是北京志愿捐献遗体工作的组织者和见证者。在他身后,最后一次践行并成全了自己为之奔走一生的事业。因为工作关系,唐军民教授早在90年代就有遗体捐献的想法,并将此想法告知年幼的女儿。唐军民教授弥留之际,已经无法进行语言表达。但女儿猜到了父亲的想法并婉转告知了尚不知情的母亲马晓力。马晓力老师最终决定支持他,完成他的遗愿。如今每年清明节,当别人在墓前祭奠先人的时候,家属会来到北医解剖楼缅怀献花。

唐军民教授一生心系教学,即便是生病住院,也不忘将自己的病症尽可能地表述给临床医生,希望可以帮助预防及医治更多患者。如今他虽然已经离开了,但依然在用另一种方式培养着更多的学生。

马晓力说:

我知道,他愿意这样,一生都留在他曾奋斗过的地方。他也不是唯一一个,那里还有很多像他这样的人。我觉得这样对医学教育很有好处,希望学生们能够好好学习解剖学这门基础课。

基础医学院战军教授是唐军民教授的学生,“唐老师是我的硕士导师,是组胚领域的全国名师”,唐老师过世的消息惊动了全国的解剖组胚界,上百人自发地从全国各地来到北京参加他的告别仪式,“真正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做全国名师”。

多年来,战军一直跟着唐老师编书,写文章的功底也是在唐老师的教导下打下的。

这些都是唐老师给我的财富,现在唐老师不在了,他的书我会继续编,把这个衣钵传承下去。

△第一例试管婴儿的诞生(左图:张丽珠教授怀抱试管婴儿,右图:刘斌教授怀抱试管婴儿)

2023年,“中国试管婴儿之父”刘斌教授因病去世,根据他生前遗嘱,遗体捐献给他深爱的北医。

刘斌教授是我国辅助生殖技术的开拓者,他使用自配的培养基最先在国内成功建立人卵的体外培养和人工受精,并成功体外培育人胚胎,完成胚胎移植前的一系列基础性工作,之后与北医三院张丽珠教授合作,完成人工培育胚胎的体内移植,并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一例试管婴儿。

在遗体告别及捐献仪式上,跟随他时间最长的主管技师杨京京老师说:

虽然刘老师离开我们了,正像他的学生沈浣教授说的,希望大家不要忘记他!像他的学生陈曦说的,即使病了都没有忘记去北医的路!现在刘老师回家了!他永远留在了他工作一生的解剖楼!

战军也是听着刘斌老师的课成长起来的,中国第一例试管婴儿的基础研究就是在解剖楼二楼完成的,如今这个实验室由她负责。在课堂上,战军也把自己对医学的热爱和职业的自豪感传达给学生,

这也时刻激励着我,不能甘于平庸,一定要好好努力!

我觉得代代传承特别重要,吾辈一定砥砺前行,不愧对先辈们的教导。

在人体解剖学博物馆,除了不同部位的标本,还有多副完整的骨骼标本,基础医学院教授张卫光介绍:

全身的骨骼(骨架)在我们这个学科是必备的标本。在解剖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只看树木,不见森林,缺乏整体观,完整的骨架可以帮助他们进行空间定位。

更加具有教育意义的是,他们还是我们身边的老师和同事。

他们离我们的距离更近,给学生带来的震撼更大,真正践行着课程思政小课堂。

如今在解剖课堂上,战军会经常给同学们讲刘老师和唐老师的故事,她会告诉同学们,“刘斌教授是中国的试管婴儿之父,唐军民教授是咱们教材的主编,现在两位教授依然站在解剖楼为我们教学”“我觉得,对同学们来说,这种身边人实际行动的感染力,胜过千言万语”。

2021级基础医学院本科生王雨婷参加活动后深有感触:

生前披荆斩棘带领我们开拓医学领域,身后默默守护新生萌芽托举传承薪火。在这个清明时节,我们去解剖楼五楼拜谒无言良师。身前是默默伫立的先师遗骨,身旁是娓娓道来前辈事迹的老师,我们漫漫长路有引路人举灯,教会我们无畏无惧、奉献和传承。

1915年4月

北医举行了第一次针对遗体捐献者的感恩祭奠活动

如今

解剖祭”活动已经延续了110年

成为北大医学代代相传的一堂特殊的思政课

回顾这段历史

张卫光说

正是因为每一个人积累的‘小善’

才成就了我们医学的‘大爱’”

北京大学医学部 宣

联合策划 / 宣传部、基础医学院

文 / 宣传部 韩娜

照片由基础医学院提供

排版 / 史童月

本文来自【北京大学】,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文章